
聚天冬氨酸在水處理上的應用及阻垢機理
在自然環境中,聚天冬氨酸可被環境微生物直接分解為小分子產物一天冬氨酸,作為營養物質的天冬氨酸進一步被環境微生物吸收,其對自然界是無污染、無公害的,因此聚天冬氨酸被公認是一種“綠色環保”型高分子聚合物。由于其分子量分布較寬(800~100000)且具有“綠色環保”特性,可以在水處理劑、顏料或涂料分散劑、油田開采助劑和洗滌助劑的領域替代傳統的聚丙烯酸(PAC)。
1、在水處理領域的應用
聚天冬氨酸阻垢劑能與 Ca2+、Mg2+、Cu+、Fe3+、Ba2+等離子形成穩定可溶螯合物,特別是其能干擾 CaCO3、CaS04和 Ca3(PO4)4晶體的形成過程,改變鈣垢的品體結構,使之形成可漂浮流動的軟垢,避免水垢在換熱器表面和管道中的沉積。
聚天冬氨酸可將微小固體顆粒有效分散,抑制沉淀產生。升高pH值可以增加聚天冬氨酸對 BaTiO顆粒的分散作用,并且由于空間位阻和電荷斥力的共同作用,使得吸附規律符合Langmuir單層吸附等溫線。
2、聚合物阻垢劑的阻垢機理
通過對水垢結品動力學、結垢預測模型與各類型緩蝕阻垢技術的研究和總結,加深了人們對聚合物的阻垢機理和阻垢過程的認識。普遍認為阻垢劑通過物理與化學作用干擾水垢的形成和沉淀,從而起到阻垢的效果。阻垢作用機理可概括為下列幾種觀點:
2.1 螯合增溶作用
聚合物阻垢劑普遍為陰離子型。在循環冷卻水系統中,阻垢劑可與鈣、鎂鋁等陽離子形成穩定的可溶性整合物,因此增加了成垢離子在溶液中的溶解度,抑制了無機難溶鹽形成,減少水垢在換熱器表面和金屬管道內壁的沉積。
2.2 晶格畸變作用
在傳熱器表面形成的水垢主要是CaC0;垢,其形成過程可分為3個周期:誘導期、沉淀生長期和穩定狀態期。在誘導期,阻垢劑利用誘導作用使CaCO;晶格特征發生變化,形成質地松軟的球霰石垢;在沉淀生長期,阻垢劑能夠吸附在CaCO;微晶表面,如果帶有“雜質”的微晶進入到CaCO,晶格中,造成晶格發生畸變,最終形成可漂浮的軟垢。
2.3 閩值效應
在循環冷卻水系統中,可將多種阻垢劑復配使用,其阻垢能力較單一阻垢有明顯提高。姚廣致等人對阻垢劑的閾值效應進行了研究,指出在陰離子型阻垢劑與成垢陽離子形成的絡合物的過程中,中心離子與配體之間的比值不是嚴格地遵從化學計量系數比。
2.4 凝聚與分散作用
在循環冷卻水中,聚羧酸阻垢劑能解離成具有多個負電荷的離子,經過離子之間的碰撞運動,使其與CaCO;微晶顆粒發生物理化學吸附,抑制了成垢微晶的繼續生長,并使原微晶顆粒表面具有雙電層結構。聚羧酸阻垢劑吸附作用使微品表面電荷電位升高,帶負電的成垢微晶互相排斥減少碰撞形成大品體沉淀物的機會。當吸附產物與其它阻垢劑離子發生碰撞時,會將自身吸附的成垢微品傳遞出去,易于將成垢微晶分散到水溶液中去,減少溶液中的晶核數,提高了CaCO;在水溶液中的表觀溶解度。
2.5 再生-自解脫膜假說
在換熱器表面與管道內壁上,阻垢劑可以同無機鹽晶體顆粒形成共同沉淀的膜,在膜厚度超過某一定特定值時,其自身發生破裂脫落并可隨冷卻水循環流動。因為共同沉淀膜的形成和破裂過程,直接影響到垢層生長。此假說實際上解釋了阻垢劑的“消垢”機理,同時也可對阻垢劑的分散性做以解釋。
2.6 雙電層作用機理
阻垢劑發生吸附作用而形成雙電層結構,可抑制金屬陽離子或分子簇在金屬表面的聚結,但是吸附產物不是穩定性的。
遠聯化工專業生產聚天冬氨酸、亞氨基二琥珀酸四鈉,質量穩定,量大從優!
歡迎留言